谈语说文|伏天谚语里的生活智慧

今日末伏 伏天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本纪》云:“秦德公二年(前676)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由此可知,“伏”有隐伏之意,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炎热的夏天要学会躲避高温,“宜伏不宜动”。 “三伏”是指初伏、…

今日末伏

伏天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本纪》云:“秦德公二年(前676)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由此可知,“伏”有隐伏之意,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炎热的夏天要学会躲避高温,“宜伏不宜动”。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古人确定伏天的推算标准是“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初伏和末伏固定为10天,中伏有时10天有时20天。30天为“公伏”,40天为“母伏”,“公伏”炎热难耐,“母伏”则稍微凉快点。

千百年来,人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演化为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谚语流传了下来。“三伏有三雨,五谷才进仓。”意思就是,伏天降雨充沛的话,庄稼就会丰收。伏天对庄稼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时段。初伏和中伏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入伏时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等到了末伏时,农作物已经进入最后的授粉、灌浆时期,此时对水分的需求量开始减少。
此外,由于伏天气温高,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所以入伏当天下雨对农民而言是一件好事。夏季种植的农作物的收成,和三伏天降雨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同样意思的谚语还有“头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伏里雨,缸里米”。“头伏萝卜二伏菜”是说头伏时段就要种植萝卜,到了二伏则需要种植白菜。俗话说“瓜菜半年粮”,种植蔬菜也是一件要事。

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伏天的养生谚语。“冬睡不蒙头,夏睡不露肚。”冬天睡觉不要蒙头盖脸捂得严严实实,夏天一定要盖住肚子,不要着凉。盖肚子最重要的是盖肚脐肚脐是人身上脂肪层最薄的地方,也是人体对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中医称肚脐为脐中或神阙穴,是保健要穴。
谚语是先人生活经验的总结,记录了他们对三伏天高温和湿热天气的应对策略。领悟谚语中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