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三重视角品读《昆明的雨》

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作品总是关注生活中温暖、美好的人与事,传达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侯俐从生活、文化、情感三重视角品读《昆明的雨》,感受汪老的生活智慧与语言魅力。请看——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编选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教材编者在阅读提示引用了汪…

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作品总是关注生活中温暖、美好的人与事,传达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侯俐从生活、文化、情感三重视角品读昆明的雨》,感受汪老的生活智慧与语言魅力。请看——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编选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教材编者在阅读提示引用了汪老的话:“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笔者从中受到启发,通过生活、文化、情感三重视角品读昆明的雨》,感受汪老的生活智慧与语言魅力。

生活:从容睿智

在汪老笔下,雨季昆明的万事万物都是值得欣赏和赞美的。文章开头,他非常客观地写出昆明雨季很长的特点——“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下下停停、停停下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长时间下雨会让空气潮湿、道路泥泞、衣物生霉,给人的主观感受常常是烦闷、不便的。汪老却认为昆明的雨季“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让人觉得很舒服。在汪老眼中,“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他通过对雨季景物与人们生活的细致描摹,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比如那多而肥的仙人掌。汪老静静地观察昆明人的生活,他发现,人们将仙人掌挂在门头上来辟邪,种在菜园周围代替篱笆来阻挡猪羊。可以说,仙人掌既护佑昆明人的精神,又保护他们的财物。汪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普通的仙人掌看到昆明百姓生活的智慧与善良的心地。这种努力生活的精神,就像那倒着也能开花的仙人掌一样,让人感到很舒服。

还有那形形色色的菌子。汪老描写了昆明的五种菌子。先是牛肝菌,特点是“最多,也最便宜”,味道“滑,嫩,鲜,香,很好吃”。再是贵一点的青头菌,汪老评价其“格调比牛肝菌高”。“格调”一词生动有趣。然后是“菌中之王”鸡𭎂。这种菌子“味道鲜浓,无可方比”,但也不算贵得惊人,因为在当地并不难得。汪老在此处特别穿插了一个下火车捡鸡𭎂的故事,妙趣横生。最后是两种对比鲜明的菌子。一种是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另一种是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汪老细致描写了干巴菌难看的外表,并表达了强烈的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但若充满智慧的昆明人下点功夫烹饪干巴菌,“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两处“?!”把干巴菌的美味表达得淋漓尽致。五种菌子,各有滋味,这才符合生活的本质。

此外,汪老还描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摘花送给房客的房东母女等人物。在战争年代,这些为生活奔忙的女性是那样乐观、坚强,把美带给周围的人。苗族女孩子和房东母女就是爱生活、懂审美的昆明人的缩影,让汪老感觉“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心也“软软的”。他完全融入了昆明雨季的生活,并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这种从容、智慧的生活之美,让读者不禁对昆明的雨季产生无限向往。

文化:意蕴丰富

在《昆明的雨》中,汪老并未着意刻画时代大背景,也没有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把视线聚焦在普通大众身上,写他们的勤劳、智慧与勇敢,通过昆明雨季美好的风土人情,呈现中华儿女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内核,为整篇文章奠定了积极的文化基调。

《昆明的雨》中,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比如绘画艺术。文章开篇,汪老提到一幅自己的画,以及画上的题字。简单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汪老对画作内容选择、结构布局、色彩搭配的用心,以及通过画作传达的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怀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认。

又如饮食文化。汪老写了昆明的五种菌子,津津有味地介绍了不同菌子的外形、价格、味道、烹饪方法等,并给出“很好吃”、格调高、“味道鲜浓,无可方比”、使人张目结舌、“没甚味道”等不同评价。语言活泼灵动,还兼具故事性,看得人口舌生津、羡慕不已,不得不赞叹汪老不仅懂吃,还吃出了境界、吃出了文化。

再如诗词文化。整体写昆明的雨时,汪老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一句,前句出自杜甫《春望》,后句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深、长”两字凸显了昆明的雨水充沛、植被茂盛。汪老把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句揉在一起,却毫无违和感,倘若没有深厚的积累,恐怕做不到这样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写雨引发了人淡淡的乡愁时,汪老提及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激发读者共情。文末,汪老直接题诗一首,深情回望昆明雨季那无尽的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昆明的雨》中,汪老用充满情味的回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既有烟火气,又充满诗意的世界,彰显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情感:淡而有味

苏轼曾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昆明的雨》就是这样一篇平淡质朴但充满情思的文章。这与汪曾祺先生的写作心态不无关联。他曾在《惊人与平淡》一文中坦陈:“语言是平淡好,但平淡不易。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汪老对生活的感悟是细腻而独特的,他能捕捉生活中寻常的人、事、景、物入诗入画,寄寓情感。

比如写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一段,汪老表面上描写的是昆明的雨,实际是在借雨表达自己对昆明生活的怀念之情,字字句句都显示出他暗藏心中的昆明情结。用“饱和、过分、夸张”三个词语来形容受到雨水滋润的草木,一下子就让植物有了生机勃勃的姿态,画面感极强,令人印象深刻。

又如写自己被雨引发的“一点淡淡的”乡愁。汪老先是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暗写自己也是客居他乡、不知归期的游子。再写和友人、同乡朱德熙先生雨中同行,去莲花池赏景,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石像。陈圆圆也是江苏人,她因战争背井离乡到云南,其境遇与汪老相似。虽然文中并未直接写思乡,但无论是诗词还是人,都与家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赏完景,二人来到一家小酒店歇脚兼避雨。汪老细致地描写了一只脚着地睡觉的鸡、院子里的一架大木香花。这段闲笔一般的文字是否与乡愁有关?不妨联系时代背景大胆猜想:两个同乡好友,刚看完陈圆圆的石像,在雨天的小酒店坐了很长时间,他们除了默默观察周围事物,应该也会想点什么吧?也许会想雨什么时候能停,会想家乡的亲人还好吗,会想战争何时能结束、自己何时能归乡……汪老借助清新的物象、闲适的意境,将乡愁写得举重若轻,朴素的语言激发读者情感的共鸣,形成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汪曾祺先生一生经历坎坷,但他不仅没有湮灭在苦难中,反而淬炼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曾说:“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他以豁达穿风雨,以趣味生情味,以文字创意境。《昆明的雨》的每一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增长智慧,滋养心灵。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