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提高其独立阅读能力,是开展自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丁小佳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为例,具体阐释如何使用批注式阅读法教学自读课文,包括依据文体确定批注方向、依据阅读提示确定批注重点、依据旁批学习批注方法。请看——
统编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多篇自读课文,意在减少教师干预,将阅读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自由地与文本“对话”。批注式阅读注重引导学生于阅读过程中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注解和评论,将阅读感受、疑惑、联想、评价和补充等及时记录下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可将批注式阅读法作为自读课文的主要教学方法。本文以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为例具体阐释。
依据文体确定批注方向
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不同,批注重点也不同。批注式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体式,进行随文批注。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回忆性散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批注式阅读,既要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课文语言表达的妙处,又要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体会言辞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一是语言表达。《回忆鲁迅先生》的语言浅白质朴、明丽细腻,作者萧红通过日常起居、读书写作、会见朋友、休闲娱乐等不同切面,多角度展现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点滴,通过平淡自然的描述展现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文中场景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看似信手拈来,但共同勾勒出日常生活状态下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凸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刻了解。二是审美特征。回忆性散文常常将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交织在一起,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回忆鲁迅先生》通过连缀诸多真实可信的回忆性片段,将鲁迅先生从人们熟悉的“民族魂、革命斗士、思想家”等形象中剥离出来,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具体可感、更加“接地气”的伟人形象,展现了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感。
依据阅读提示确定批注重点
教材助学系统中的阅读提示和旁批,是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支架,教师对此要充分利用。
阅读提示发挥着导学导教的作用,提示课文的独到之处、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信息。《回忆鲁迅先生》的阅读提示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要梳理,点明了写作风格,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系统性认识——“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生活、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阅读提示给出以下问题:“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章,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你印象中,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这些问题指向本课学习重点,即赏析写作手法、理解人物形象,这也是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依据旁批学习批注方法
自读课文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使明确了批注方向与重点,但若学生掌握不好批注角度和方法,仍难以避免批注随意、零碎、肤浅等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也难以深入。对此,教师可以旁批为抓手,进行批注方法的指导与归纳。
自读课文的旁批是教材编者精心开发的教学资源,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关键处作精要点评,或以问题形式引发读者思考。《回忆鲁迅先生》共有15处旁批,其中5处为点评式旁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10处为问题式旁批,引导学生对课文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进行质疑、评价与鉴赏,提高思维能力。旁批本身也是开展批注式阅读的最佳范例,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教材编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使用了怎样的批注方法,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内化,自主开展批注式阅读。具体而言,《回忆鲁迅先生》的旁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提示概括 这一批注方法重在提示文本关键信息、总结归纳重要内容。比如,课文第一处旁批“开头直接描写,别具一格”,概括写作手法和特色。第五处旁批“又听到‘明朗’的笑声”,一个“又”字提示学生,课文多处提及鲁迅先生的“笑”,据此可以找到“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等描写,并通过品读这些“笑”看到“斗士”形象之外的鲁迅。第十四处旁批“细微之处,也认真细致”,提示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认真细致。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旁批品味语言表达之妙,也可以自主进行提示概括式批注,关注课文更多细节,形成属于自己的独到发现。
分析鉴赏 批注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赏析课文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等。比如,课文第十一处旁批为:“如果把‘陪到八点钟,十点钟’这句删掉,效果有何不同?”所对应的段落主要写鲁迅先生陪客人,常常从下午两三点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并不停抽烟。为什么作者要用一大段来写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这是学生要探究的重点。虽然删掉那些看起来冗余的表达并不影响文意,但于作者而言,不厌其烦地描述看似无聊重复的生活场景,才能呈现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的真实状态。“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这样碎片化的句式让语言节奏变得缓慢,使读者感受到鲁迅先生陪伴客人时间之长,感受到他交友的真诚。
通过分析鉴赏式旁批,学生对课文的独特写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选点批注,对课文其他内容进行分析鉴赏。比如,描写鲁迅先生写文章的部分有“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等语句,看似重复单调,却能够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漫长,感受到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思考评价 教材编者有意通过旁批提示课文的言外之意,设置开放性阅读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判断。比如,第三处旁批为:“‘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感悟来思考作答,并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这样的批注形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借助思考评价式批注开展深度阅读,还要教学生自主运用这一批注形式,敢于质疑,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
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一处批注为“课下不妨找《死》这篇文章读读,体会鲁迅先生此时的想法”。这是对课文内容拓展延伸,既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何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仍然熬夜写作,又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有更立体、丰富的认识。可见,拓展延伸式批注能够补充课文相关信息,串联多个文本,打通课内课外,激活唤醒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引导他们使用这种批注方法进行阅读理解时,不需要拓展太多新文本,从已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中寻找关联即可。
总之,批注式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有效策略。教师要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把握批注方向与重点,学习运用具体的批注方法,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提高自学能力,提升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