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立足语言运用 品悟名著之美

文学名著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内容。夏海芹认为,如果将一部名著比作一座园林,那么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精美的亭台楼阁,更要探究其建造技艺,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艺建造新的楼台。她立足语言运用,以经典名著为载体,创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将名著阅读和日常写作打通,让学生读有所获、写有所…

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内容。夏海芹认为,如果将一部名著比作一座园林,那么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精美的亭台楼阁,更要探究其建造技艺,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艺建造新的楼台。她立足语言运用,以经典名著为载体,创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将名著阅读和日常写作打通,让学生读有所获、写有所依。本期分享她的教学心得,请看——

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以文学名著为载体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将名著阅读和日常写作打通,是笔者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简要分享所得。

聚焦语用点 统摄整本书

文学名著犹如一座优美园林,曲径通幽,内蕴深藏。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只是帮助学生窥见这座园林的一角,让他们感受到景色之美,并有兴趣和能力向更深处探寻。园林的门不仅一扇,开门的钥匙也有很多把,教师选择哪一把,才能为学生指出正确的道路,让他们看到更美的风景?笔者选择的钥匙是“语用点”,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运用特色,让他们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比如,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笔者围绕“语用+写作”主题,设计了6种不同课例,分别让学生跟着老舍先生学习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写“吃”。又如,对于《儒林外史》一书,笔者选取的语用点是“讽刺手法”。这部作品体现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鲁迅的《孔乙己》、钱锺书的《围城》等都深受其影响。通过学习讽刺手法,学生能够读出《儒林外史》中各色人物和情节背后的情感寄寓。

名著阅读教学语用点的选择,重在“微”。所谓“小则实,大则空”,面对一部有分量的名著,教师应从小处着眼,从细处思考,找到真正能够“撬动”语文课堂的支点,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多维度发散 推进整节课

吴欣歆教授认为:“创作长篇作品,作者通常会设置一个重复出现的场景、人物、画面,或者动作、语言,甚至道具,帮助读者借助重复形成联系,强化印象,领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笔者运用捕捉闪回策略,以语用点为核心,整合聚焦文本中重复出现的词句,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精选教学资源,使其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下文以《骆驼祥子》和《儒林外史》教学为例具体阐释。

(一)结合“动作描写”语用点阅读《骆驼祥子

在《让人物“立”起来——跟〈骆驼祥子〉学动作描写》一课上,笔者立足“动作描写”这一语用点,提取四个教学维度:用习惯性动作表明人物身份,用典型性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用反常性动作凸显人物心理,用连续性动作呈现事件过程。针对“用习惯性动作表明人物身份”维度,笔者选取以下教学内容:

1.祥子的“蹲”

(1)过了马路,来到东便道上,贴着公园的红墙,祥子——还没忘了在乡间的习惯——蹲下了。

(2)“什么?”祥子蹲在炉旁,烤着手;手并不冷,因为没地方安放,只好烤一烤。……“商量商量好不好?”他还是蹲在那里。

蹲,是祥子的习惯性动作。祥子来自农村,即便在北平城生活多年,他老实安分、委曲求全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蹲”是他农民身份、老实性格、自卑心理的外化,这个动作暗示着祥子在虎妞面前始终矮三分、低一等。

2.虎妞的“扬”

(1)她高扬着脸,出来进去,既觉出自己的优越,并且怕别人沾惹她,她不理那群苦人。

(2)她端着碗,扬着脸,往屋里端这些零食,小孩子们都把铁条似的手指伸在口里看着她,仿佛她是个什么公主似的。

“扬着脸”,是虎妞住在大杂院后的常见动作,体现出她的优越感。大杂院里的住户多是穷苦人家,虎妞则是车厂老板的女儿。与他人的缺衣少食相比,虎妞衣食无忧;与他人的终日忙碌相比,虎妞清闲自在。这让虎妞在大杂院里有了目中无人的底气。

祥子的“蹲”与虎妞的“扬”,一个弱势,一个强势;一个忍气吞声,一个趾高气扬。著一字而身份现,窥一字而地位异。课堂上,笔者通过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处习惯性动作所呈现的人物身份、生长环境、社会地位,及其对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影响。

(二)结合“讽刺手法”语用点阅读《儒林外史》

为引导学生赏读《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笔者提炼出漫画式讽刺、对比式讽刺、夸张式讽刺和矛盾式讽刺四个教学维度。下面试举两例:

1.漫画式讽刺

对周进第一次的出场,书中的描写只寥寥几笔,形神兼备:“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玄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三个“旧”字。结合前文可知,周进出场那天是正月十六,新年刚过,又是一个重要场合,他却戴旧帽、穿旧衣,可见其穷困。从衣服破的位置,可知周进长时间伏案读写。伏案读写和出门会客穿同一身衣服,可见其潦倒。尽管衣服鞋子又旧又破,质地却是绸的。在当时,丝绸衣服是身份的象征、阶层的标志,因此即使破旧,周进仍要穿在身上。“黑瘦面皮,花白胡子”,一黑一白,写出周进的憔悴与年老。作者通过白描式、漫画式的粗线条勾勒,让一个穷困潦倒、辛苦读书、可悲可怜的老童生形象跃然纸上。

2.对比式讽刺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部分的描写充分运用了对比讽刺手法,既有同一人物(范进)前后言行的对比,又有不同人(众乡邻和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言行的对比,鲜明精当。笔者将相关情节编成顺口溜和对联出示给学生:

(1)对联

(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来送炭?

(中举后)高人一等,衣食有着落,远交近友,都要锦上再添花!

(2)顺口溜

(中举前)住在茅草棚,每日小饭菜;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家里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看不见!

(中举后)有人拿鸡蛋,有人拿白酒,有人背斗米,有人捉只鸡。搬桌寻人把凳拿,众人偏要锦上再添花,再添花!

对联和顺口溜,一庄一谐,亦庄亦谐,这和《儒林外史》叙事风格相近,更有助于学生体会这部名著婉约中藏讥讽的语言特点。

不管是教学《骆驼祥子》的动作描写,还是教学《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笔者都紧紧围绕文本语用点,从多个维度发散,形成多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打通读与写 夯实基本功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两种语言活动”(周侗颜《基于教材的读写结合一体化设计》)。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练笔,迁移写作方法,提升语用能力,借名著之树开写作之花。笔者以《走进文字海洋,触摸景物浪花——跟〈骆驼祥子〉学景物描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教学实践。

这节课由四个教学环节组成,分别为“宏观明标识;中观明情感;微观明方法;学以致用,动笔实践”。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依照笔者示例,分别跳读第七、第九、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章,画出祥子的活动路线图。通过梳理不同路线,学生发现西直门、高亮桥、长安街、新街口等老北京特色地名反复出现,这是祥子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景物描写着墨最多之处。学生由此掌握通过描写特色地标来呈现人物活动空间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笔者设计了“涂心情色卡”创意活动,让学生结合不同路线的景物描写,为祥子的“心情卡片”涂色,并说出理由。学生认为,从军营里逃出的祥子重获自由,内心轻松喜悦,可以用金色或红色表现;得知虎妞怀孕时的祥子内心被阴影笼罩,无助且无奈,“心情卡片”应该是棕色或灰色;寻找小福子一段,祥子的心情跌宕起伏,希望逐渐破灭,“心情卡片”上的颜色应该呈现由亮色到暗色的渐变。

通过阅读与涂色,学生发现景物色调的明暗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而变化,作者用词也有冷色与暖色之分。此外,从写景角度看,景物的状态等也与人物情感密切相关。笔者由此总结《骆驼祥子》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完成第三个环节。第四个环节,笔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迁移写作,内化方法。

如果将一部文学名著比作一座园林,那么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精美的亭台楼阁,更要探究其建造技艺,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艺建造新的楼台。语文教师要发挥教育智慧,找到打开这座园林的“钥匙”,带领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探寻作者独特的语用之道,真正实现读有所获、写有所依。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