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干货!新加坡华族文化双语百科上线,珍贵史料一次过弄懂!

为了集大成地反映新加坡华社多元特色与成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启动崭新的中英双语网上知识库,让公众通过深入浅出的多媒体内容,围绕各式各样本土华族文化课题,探索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演变。 名为“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Culturepaedia)的免付费一站式网站,…

为了集大成地反映新加坡华社多元特色与成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启动崭新的中英双语网上知识库,让公众通过深入浅出的多媒体内容,围绕各式各样本土华族文化课题,探索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演变。

名为“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Culturepaedia)的免付费一站式网站,7月25日由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正式推介。

网站在初创阶段就八大主题,即社群、语言与教育、大众文化与媒体、民俗与信仰、文学、美术、音乐和表演艺术,邀请约80位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研究者贡献近150篇文章。

知识库会不断丰富内容,开拓更多主题,探索包括本地华族饮食文化,以及华人穆斯林等课题。

唐振辉在推介会上致辞时说,立足中西文化交汇点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丰富且多元。

“只有在新加坡才吃得到叻沙(laksa)意大利面……这里有马来族、印度族、土生华人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有在新加坡,我们会说:‘你不要suka suka’(意指任意而为)……如果说:‘你不要suka suka lah’……这就是华语掺杂马来语以及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类精彩的例子,我们的华族文化因多元包容而丰富独特,所以一定要好好地发扬和传承。”

唐振辉本地华族文化

是我国多元文化现象中一道独特景观

早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先辈带来各自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新加坡的独特多元文化景观。唐振辉指出,这份文化的多元性是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核心,本地华族文化则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现象中一道独特景观。

他指出,新加坡华族文化经过多年演变,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世界各地的华人文化有所不同。这反映在新加坡华人说的多种方言、美食文化和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等。这些特色须积极保留与发扬,以免流失。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发挥引领作用,传扬本地华族文化的一部分工作。要发扬任何文化,第一步是做记录和研究,网站发挥知识库的功能,就本地华族文化提供深入浅出且丰富扎实的内容。”

应邀为网站供稿者,皆以百科全书式的写法,客观、扼要地陈述各种文化现象和信息,为一般公众提供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入门知识。除了主题分类、中英文切换,网站也提供关键词搜索等功能。每篇文章会推荐延伸阅读材料,包括书籍、其他网站链接及相关视频或音频。

除了为网站撰写《新加坡华文文学概述》一文,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研究生及专业发展院副院长陈志锐副教授也协调其他学者就本地华文文学现象撰文。他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文章篇幅不长,却精要地介绍了本地华文文学面貌及生态,让国内外读者通过中英文很快了解新华文学的脉络。

网站可帮助新加坡文学向外推广

“我到东西方国家分享新加坡文学,最大的感触是外国学者和读者对我们文本和作家的极度陌生,这个崭新的平台以及未来的后续产品如视频等,可以很大地帮助我们文学的向外推广。”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吴绍均致辞时说,中心2022年在文社青部支持下成立了研究组,就本地华族文化开展研究和推介的工作。这个经过一年多筹备后开通的网站,也将和中心“新加坡华人”常设展(SINGAPO人)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线上丰富展览内容。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研究组研究统筹兼“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主编苏芸若博士说,网站以不同主题单元梳理本地华族文化的特色和演变,希望逐步为公众提供全面、具公信力且活络的平台。

“平台不仅凸显本地华族文化的积累,也呈现它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当代面貌……例如,有些内容会介绍本地华人习俗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衍生出自己的特色。网站也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课题,如有关本地华人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社群历史的篇章。”

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

华文报对维护本地华族文化责无旁贷

新加坡华族的独特身份和文化都是新加坡华社的精神根基,也是新加坡建构多元文化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指出,华文报作为华社重要支柱之一,对维护好这两大根基责无旁贷。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7月25日为“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网站举办推介仪式后,也就网站其中一个主题举办题为“新加坡大众文化与媒体”的座谈会,其中一名主讲人林任君谈及华文报对传播新加坡大众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时,做出以上观察。

林任君指出,华文报与华族文化有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华族文化丰富了华文报的内容,彼此有相互回馈和强化的作用,而阅读华文报的读者也不难发现,华文报提供大量关于大众文化的内容。他就小贩文化、歌台文化,以及新谣三个受关注的大众文化类型,阐述了华文报发挥的推广作用。

以小贩文化来说,它在新加坡人的饮食生活占有重要位置,有关小贩文化传承、小贩食物特色和价格等,向来是华文报非常关注的课题。这也协助提升小贩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吸引海内外研究者的兴趣。新加坡小贩文化在2020年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七月歌台以及新谣,也是新加坡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样在华文报的跟进和报道下得到进一步传播,以及延续生命力,构成新加坡人的文化和感情认同的一部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容世诚教授,除了研究和讲授戏曲人类学等课程,也钻研新加坡独立前的大众文化。他指出,新加坡是大众文化的沃土,处处有宝藏可寻,其中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土壤和当年多种华族方言并存,以及冷战时期新加坡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电影戏曲和出版文化,在不同政治势力的资助下得到茁壮发展。

新加坡社科大学中华学术中心主任符诗专副教授,则从新加坡影视发展脉络,阐述新加坡的华语电影和电视的独特风貌。

《联合早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胡文雁担任讲座主持人。

早报校园为中小学生

介绍华族文化百科网站知识

《大拇指》、《逗号》等早报校园网平台将推出相关内容,将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网站的知识以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推广给中小学生。

华族文化中心主席吴绍均在百科启动仪式致辞时说,中心会与各个社会组织、媒体机构合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平台,将百科的内容重新包装,从而推介给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层的受众。

中心研究组研究统筹兼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主编苏芸若说:“百科的内容对10来岁以下的学龄孩童而言,可能有些生涩难懂。因此中心与学生报合作,不单是为了将这一双语网上知识库介绍给年轻一代,更是要鼓励他们从小培养起对本土华族文化的兴趣。我们希望他们在认识和接触本土华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百科能成为他们重要的知识来源。”

陈能端:合作会更加系统化介绍

本地华族文化及其演变过程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陈能端受访时说,早报校园的《大拇指》、《逗号》等平台之前也常做类似的科普类内容,但这次的合作,会更加系统化地介绍新加坡的华族文化及其演变过程,让教师和学生们了解这个平台,并在学习过程中善用这一资料库。

陈能端说:“早报校园团队选取了一些中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比如:节庆、新谣、会馆,以及报业历史等,对百科内容进行转写,并且加入了插图、互动游戏和视频等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拇指》和《逗号》将特别制作八期百科内容,8月12日出版的第16期《大拇指》,和8月21日上线的第17期《逗号》将呈现第一期以华人社群为主题的内容。

《大拇指》中加入了填字游戏、找一找等互动游戏,《逗号》则是有更多知识内容,并且设有思考题,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陈能端说,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也能够累计更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在口试时更加有自信。

此外,她透露,明年是新加坡建国60周年,华文大比拼的题目可能会融入更多新加坡的历史文化、社群相关的知识。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