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光图。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教师匡双林认为,这首诗不能仅仅看作咏物诗,从中可以看出仁者的深切悲悯。这与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不可动摇的儒家信仰有着密切关系。请看——
杜甫擅长写律诗,律诗中有两联是对偶句,他的绝句也常常写成对偶句。这本来是绝句的毛病,但杜甫才高,对偶型的绝句被他写成了充满个人风格的佳作。如《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漫叟诗话》:“诗中有拙句,不失为奇作。”本文就来赏析这首诗。
壹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是组诗,共四首,此为其中第三首。前人对这首诗歌的解读,多注重情景。如沈祖棻说:“前两句写诗人的心境与景物融成一片,与物俱适。后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自抒客怀。对偶工整而情调自然,语言朴素而形象鲜明。”顾随在点评此诗时,深得要领。他说:“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门虽小,而‘泊东吴万里船’。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乃象征,且为老杜人格之表现。若不知此,未免辜负老杜诗心。”顾随正是通过门与窗,看到了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杜甫。
顾随抓住“心扉”,抓得极佳。扉者,门也。门与窗,确实是读懂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杜甫的这首诗,营造了两个世界。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是“窗”。窗里站的是诗人,窗外是万物。这是“一”与“万”的关系。窗里的世界,是完全隐蔽的,需要读者通过对窗外世界的感知去领悟。
贰
窗外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迎风翠柳就在眼前,唱和黄莺就在耳旁,还看得清是“两个”,彼此悠然自得。起首一句,隐约可见窗内诗人的内心——既然看得清、听得见两个黄鹂,说明翠柳就在窗前,诗人就站在窗内,一窗之隔,翠柳、黄鹂、诗人,仿佛彼此知晓对方的存在,而又不相互打扰。翠柳自由地绿,黄鹂自由地鸣,诗人自由地赏:这真是写作的无上境界。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眼前所见。杜甫写作此诗时,正在草堂。草堂在江边,旁边就种有柳树,黄莺鸣于柳上,白鹭飞于江上。翠绿的杨柳衬托娇俏的黄莺,碧蓝的天空衬托优雅的白鹭,色彩鲜艳明丽,又有谐调的声音、飞翔的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可真是令人遐想之画面。诗人的目光,随着白鹭的高飞,指向更远的地方。
第三、四句,是写杜甫草堂面对的岷山。因为岷山是终年积雪的,所以说“千秋雪”。“含”字用得真好,好像岷山的雪是窗子里的。读到“含”字,我们才发现诗人用窗子营造了两个世界。第四句写江边的泊船,为什么说是“万里”呢?因为锦江是流入长江的,江上的船自然可以通达长江,那就是万里船;或许也与万里桥的典故有关。我们可以想见,窗开着,门似乎也开着。门除了语源层面的含义,还有象征层面的意义:闭着的门象征着拒绝,开着的门象征着介入(傅道彬《晚唐钟声》)。杜甫这扇门,正是象征对自然的介入。
第三句的“千秋雪”,是写时间之久远,第四句的“万里船”是写空间之广大。全诗不仅色彩描写突出,而且小中见大,时间之久、空间之远,都在区区二十八个字内,令人叹服。四句诗,“黄、翠、白、青”四种颜色,主色调是白色。黄鹂很小,这种颜色,是藏在柳树里的。白鹭自然是白色,青天往往暗含了白云,千秋雪是大背景,也是白色。如果我们展开联想,锦江在春风中,也会是白浪层层吧。
叁
所有的意象,都是诗人通过窗来透视的。窗内的诗人,我们看不见他,他不动声色,安静悠闲。卞之琳的《断章》写道: